是的,你没看错,这是《紫罗兰永恒花园》(以下简称京紫)的中配版。在7月9日至11日的BilibiliWorld活动上,“不止动画”的展厅内,一共播出
是的,你没看错,这是《紫罗兰永恒花园》(以下简称京紫)的中配版。在7月9日至11日的BilibiliWorld活动上,“不止动画”的展厅内,一共播出了四部中配日番,既有前几年大火的治愈系动画《干物妹!小埋》,也有狗粮恋爱番《理科生坠入情网,故尝试证明。》(以下简称《理科生》)和《堀与宫村》,还包括被誉为极具艺术气质的京紫。
不断涌现的中配版让国内的番剧观众不仅仅只是多了一种“要原配还是中配”的选择性,更意味着作为日本舶来品的二次元文化正在一点一滴地本土化。
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(长影前身)译制的苏联电影《普通一兵》的放映,标志着一个新片种——译制片的出现。作为伴随着新中国的一同成长的新类别,译制片风格浓郁,更偏重戏剧化的表达,有时候甚至会刻意强调海外作品的属性。在现在看来这种风格不免有些夸张。如今的年轻人们更愿意选择一边观看字幕,一边体会剧情。一心二用对于生长在网络视听极为发达时代的用户们来说,早已如呼吸一样简单。当然这种技能并不是中国观众们与生俱来的能力。
只是时间到了2004年,由于广电总局下发《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》,对电视台中,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的播出比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,导致荧屏播放进口动画片的数量大幅减少,许多日本动画被转移到了网络平台上播出。而网播平台刚开始发展的阶段,并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像电视台一样,聚拢一批专业配音演员去重新配音动画,为了使热度不被流失,更是会以最快的速度上线字幕。
曾为B站霸权番《鬼灭之刃》配制中配版本的北斗企鹅,这次负责为《干物妹!小埋》进行中文版配制。在采访过程中,他们表示在配制《鬼灭之刃》的过程中,自己也经历了从不被认可到满屏感谢的变化。最终《鬼灭之刃》中配版获得了超一亿的播放量,1.5万观众打出了9.1分的成绩,而这足以证明中配动画并非没有受众需求,不被Z时代的观众们认可。
其实中配版的意义也在于此,它面向的其实不只原作粉丝,更是对这部作品这个题材感兴趣的潜在观众们。原声片与译制片也并非对立且不可共存的关系,而是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新的打开方式。
虽然没有中配并不影响喜爱日本动画的用户们观看动画,但中配环境缺失,日番中配长期断档,还是造成了许多番剧热度长期局限在这一固定圈层内,即使网络的发展使观众们锻炼出了一心二用的新技能,但不可否认的是,无论这项技能练得再纯熟,在同时面对画面和声音时,其实依然难以达到完全兼顾。特别是对于不熟悉日语的用户,以及三四线的下沉市场,既看字幕又看画面很容易损失剧情,顾此失彼。语言问题客观上也成为了阻碍番剧热度进一步扩散的一道门槛。
除了原作既有的限制,由于日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系,日语属于黏着语,而汉语属于孤立语。在说话和表达上两者也存在着极大的区别,这个区别不仅仅在于日语中会加入大量繁复的尊敬语,让一句话变得更为冗长,更在于微妙的语言文化的铺陈。这种区别如果是文本翻译,也许可以做到完美规避。然而在口型要求极为苛刻、同时还有时间限制的影视化配音上,违和感就显得格外突出。
“目前来说,国产动画的产出没有那么多,可是我们需要大量的作品去锻炼自己,之所以大家觉得现在国产动画好像比以前配的好了,就是因为大量译制片的练习。我们日常通过这些练习,通过各种鲜明的角色和作品去尝试演绎不同风格的人物。比如说小埋,目前国内动画里面没有类似的角色,但是我录了之后就有经验了,如果以后国产动画出现了类似的角色,就有了参考价值。其实最后还是返回来服务于中文配音。”
可以发现,在培养新生代的阶段里,B站的身影显得尤其活跃。以往中配版往往由电视台来组建配音团队,而这几年这一任务却渐渐落到了平台身上,除了中配版可以增强一部番剧传播面,扩大受众范围,为不熟悉日语的用户们省去看字幕的步骤,将注意力更放在剧情发展上之外,挖掘IP潜力,增加商业衍生也是原因之一。
以央视配音的《工作细胞》为例,中配版不仅可以给低幼的儿童观看,同时也能吸引家长们的兴趣,大大增加IP在国内的各年龄层的知名度,便于日后的推广工作。无论是B站去年推出的《鬼灭之刃》中配版,还是今年暑期即将上线的《紫罗兰永恒花园》《理科生坠入情网,故尝试证明。》《堀与宫村》《干物妹!小埋》4部中配作品,都是尽可能的为一部作品吸引来更多感兴趣的观众。其中B站对动画作品中文配音的监制和对细节的把控,也赢得了原作观众的好评。
从人才培养到将日番作品进行配音本土化,国内要开辟一条日番中配的新道路,促进观众提升对于动画配音的接受度,就是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对比中前进,需要给与国内配音演员越来越多的配音机会,在不断碰撞打磨中成长。